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簡介
「香港肝癌基金會」是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的前身(下稱“基金會”),於2011年成立的非牟利機構,由一群負責診治及熱心研究肝癌的專業人士所組成的顧問委員會管理(下稱顧問團隊)。當時,我們致力促進不同的公眾教育活動和肝癌研究,以提升大眾對肝癌及其治療的認識。香港肝癌基金會亦希望能夠扶持肝癌患者及其家人,讓他們在抗癌路上不會感到孤單。
在營運逾兩年時間裏,於各個香港肝癌基金會舉辦的講座及分享會中,體會到肝癌病友除了對肝癌知識求知慾甚深外,對腸胃癌的資訊亦非常殷切。身為專業醫療團隊,深知肝癌與腸胃癌同屬消化系統的癌腫,三者關係非常密切。而患有腸胃癌的病友,癌腫通常會先擴散至肝臟,成為繼發性的肝癌;此外,2019年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顯示,大腸癌繼肝癌成為香港常見癌症及致命癌症的第二位。因此,專業醫生團隊認為有必要開拓新的領域,於是,在2014年11月決定增添腸胃癌的各種資訊,並於2015年將原有名稱轉變為「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同時拓展腸胃肝的資訊,讓更多肝癌及腸胃癌的病人,能透過基金會獲得專業及實用的訊息,增加對治療的效用,這是專業醫療團隊一直持有的抱負。
抱負與使命
- 促進和推廣公眾教育活動,提升大眾對肝癌及腸胃癌的認識
- 提供病人支援,扶持肝癌及腸胃癌患者及其家人,幫助他們積極對抗肝癌及腸胃癌
- 推廣與肝癌及腸胃癌有關的研究,令肝癌及腸胃癌的預防及治療更有效
創辦人兼主席的話
歡迎大家瀏覽新的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的網頁。這個網站旨在為肝癌及腸胃癌患者提供最新的診斷和治療資訊,並成爲教育公眾預防肝癌及腸胃癌的平台,瀏覽完這個網頁後,希望您會更了解肝癌及腸胃癌。
在過去十年,癌症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最嚴重的疾病,而原發性肝癌是本港第三號的癌症殺手。本港的原發性肝癌新增個案每年大約1,876人,單在二零一九年死亡人數更達1,530多人。原發性肝癌的治療相對其他常見癌症更困難,主要因為大多數病人當發現患上肝癌時,已到癌症的中晚期,影響治癒率,而且大部份肝癌病人亦同時伴有肝硬化,令治療更加複雜。當患者確診肝癌後,生命出現翻天覆地的轉變,令無數家庭手足無措。如能通過定期檢查及早診斷,治癒機會將大大提高。
至於大腸癌則已超越肝癌成為第二位致命殺手,而同年的香港主要癌症統計資料顯示,原發性的大腸癌新增個案每年大約5,556人,而死亡人數更逾2,174宗;原發性胃癌繼肝癌是致命癌症的第六位,每年新增個案達1,303宗,而死亡人數為696多人,兩種癌症的情況愈趨嚴重。然而,大家只要在50歲或以後,進行大腸鏡檢查作為預防,又或能及早發現,治癒的機會率便會提升。至於胃癌因初期的徵狀不明顯,故進行胃內視鏡檢查作預防,若能及早發現癌腫,可以接受手術、電療或化療等治療。
而最為專業醫療團隊關心的,是腸胃癌晚期時,最先擴散的臟腑是肝,因為肝臟是身體其他癌症常轉移到的器官。幾乎所有部位的癌腫都有可能擴散到肝臟,引致繼發性肝癌,最常見的是經由大腸癌、胃癌、胰臟癌、肺癌和乳癌所轉移,例如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大腸癌,有一半病人會於發病時或之後擴散到肝臟。繼發性肝癌是常見癌症死亡原因,但一些病人通過手術配合藥物治療,仍有治癒機會。
香港肝癌基金會於2011年正式成立,致力促進大眾對肝癌的認識和及早治療,從而提升對肝癌的預防及療效。直至2015年擴展為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目的是希望能在抗癌路上,肝癌及腸胃癌患者及其家人,提供適切的支援,包括藥物優惠,讓他們更有效對抗肝癌及腸胃癌,同時亦希望為他們提供有關治療方法的最新資訊。另一方面,基金會將致力推動肝癌及腸胃癌新治療的研究。在過去的十年,新的肝癌治療方法如消融術和標靶療法已明顯提高肝癌的治癒和生存率;展望未來十年,將會有更多新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令肝癌及腸胃癌病人的治癒機會進一步提高。
我鼓勵大家瀏覽本基金會的網頁,從而加強自己對預防肝癌及腸胃癌,以及及定期檢查的知識;畢竟,預防勝於治療。本網頁亦為肝癌及腸胃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比較詳細的資料,幫助肝癌及腸胃癌患者更加了解治療的選擇方案,能夠更積極和有效地對抗癌魔。
最後,我謹此衷心向支持基金會成立的善長們表達謝意。您們的支持和鼓勵對基金會的順利運作極爲重要。展望將來,希望大家可以繼續與我們一起努力幫助肝癌及腸胃癌病人,聯手擊退肝癌及腸胃癌。
潘冬平教授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主席兼創辦人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教授
二零一五年一月
委員會架構
顧問委員會會員
![]() |
創辦人及主席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教授 潘冬平教授 |
||
|
![]() |
榮譽秘書 邱宗祥醫生 |
|
![]() |
榮譽司庫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張寬耀醫生
|
![]() |
科學顧問 彭詠枝博士 |
![]() |
義務會計師 廖美玲小姐 |
義務法律顧問 陳啟球律師 |
顧問委員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