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混合手術及射頻消融術切除原發性肝癌的預後及治療效果 (2012-12-11)

此研究分析同時以手術及射頻消融術切除原發性肝癌的預後及治療效果。

研究於2001年4月至2006年12月在瑪麗醫院進行,比對了兩組原發性肝癌患者的病例:一組是曾接受肝臟局部組織切除手術及射頻消融術的19位患者(17名男性患者及2名女性患者);另一組的54位患者(43名男性患者及11名女性患者)只接受肝臟局部組織切除手術。兩組患者的腫瘤數目、大小及肝功能相近,並且沒有出現腫瘤破裂、血管入侵及遠端擴散的情況。研究人員收集了兩組病人的基本資料,術前評估、復發模式、整體存活率及無病變存、活率作出比較及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同時接受肝臟局部組織切除手術以及射頻消融術的患者,比只接受肝臟局部組織切除手術的患者,前者較少需要大面積肝臟切除、失血情況較少、手術時間及留院期較短;但在術後併發症、復發率、住院死亡率及整體存活率則沒有明顯分別。


此研究顯示,為合適的多腫瘤原發性肝癌患者,同時施以肝臟局部組織切除手術及射頻消融術,可安全而有效地控制病情,令外科治療應用於多腫瘤原發性肝癌的可行性可以提升。


閱讀全文: http://www.wjgnet.com/1007-9327/16/3056.asp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亞太肝臟學會於2008年12月成立國際肝癌工作小組,以制訂一套肝癌治療的建議準則。此工作小組的成員包括來自亞太區肝病內科、肝膽外科、放射治療科及腫瘤科的專家,包括香港的潘冬平教授,並於印尼巴里島舉行有關討論會議。會議上,各位專家以牛津實證系統,把現有的臨床實證以1(最高)至5(最低)排列其重要性,以及把各項建議以A(最強)至D(最弱)來評級,繼而歸納出建議準則。 此建議準則已經第四屆亞太肝臟學會會

香港有多間醫院,尤其是兩間教學醫院現正進行有關肝癌的臨床研究,對象包括早期肝癌術後病人及中、晚期肝癌病人。臨床研究的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新的治療方案提高病人的治癒率及生存時間。這些臨床研究均獲得衛生署及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批准; 研究所須的費用(例如電腦掃描、研究藥物)將由藥廠資助; 參與者有可能會獲得直接的醫療受益,亦將不需要為臨床研究的研究治療或附加檢查支付任何費用。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對預測接受索拉非尼治療的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的影響有待查證。本研究透過於患者覆診時蒐集其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臨床結果及存活率再作分析。經6星期索拉非尼治療後,甲胎蛋白水平相對治療前基線水平下降多於20%,被定義為甲胎蛋白水平反應。 在瑪麗醫院對總數94位晚期肝癌接受索拉非尼治療的病者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甲胎蛋白水平能夠有效反映臨床效益及無惡化存活率。當甲胎蛋白水平下降,索拉非尼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