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肝癌治療的最新突破 (2012-12-11)

潘冬平教授(刊載於2010年十二月號《香港醫訊》第18-22頁)


近年肝癌治療出現不少突破性進展,例如在外科領域上,肝臟切除手術的安全性及患者存活機會上有明顯提高,微創手術應用於肝臟切除上也漸趨成熟。即使因餘肝組織不足而不能接受手術的患者,也可選擇以不同的消融方法如射頻或微波殺滅癌細胞。同時,為了解決手術後復發的問題,現正進行不少有關術後藥物治療的研究,以求減少復發改善預後。


對於不適合接受手術、但癌細胞仍集中於肝臟的肝癌患者來說,肝動脈化學栓塞術(TACE)是主要的治療方案,以延緩病情惡化速度,而當中部分患者完成TACE治療後,其肝臟腫瘤會變得適合接受手術。新的TACE方法如藥物釋放微珠可提高療效及減少副作用,混合標靶藥物治療也可能提高療效,現有多項硏究進行。


標靶藥物的出現是晚期肝癌治療的一大突破,現已有有效標靶藥「索拉非尼」可延長壽命,醫學界正進行大量研究,希望研發出新型藥物,控制不易對付的肝癌。


閱讀全文: http://www.fmshk.org/database/articles/03mb4_14.pdf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亞太肝臟學會於2008年12月成立國際肝癌工作小組,以制訂一套肝癌治療的建議準則。此工作小組的成員包括來自亞太區肝病內科、肝膽外科、放射治療科及腫瘤科的專家,包括香港的潘冬平教授,並於印尼巴里島舉行有關討論會議。會議上,各位專家以牛津實證系統,把現有的臨床實證以1(最高)至5(最低)排列其重要性,以及把各項建議以A(最強)至D(最弱)來評級,繼而歸納出建議準則。 此建議準則已經第四屆亞太肝臟學會會

香港有多間醫院,尤其是兩間教學醫院現正進行有關肝癌的臨床研究,對象包括早期肝癌術後病人及中、晚期肝癌病人。臨床研究的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新的治療方案提高病人的治癒率及生存時間。這些臨床研究均獲得衛生署及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批准; 研究所須的費用(例如電腦掃描、研究藥物)將由藥廠資助; 參與者有可能會獲得直接的醫療受益,亦將不需要為臨床研究的研究治療或附加檢查支付任何費用。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對預測接受索拉非尼治療的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的影響有待查證。本研究透過於患者覆診時蒐集其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臨床結果及存活率再作分析。經6星期索拉非尼治療後,甲胎蛋白水平相對治療前基線水平下降多於20%,被定義為甲胎蛋白水平反應。 在瑪麗醫院對總數94位晚期肝癌接受索拉非尼治療的病者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甲胎蛋白水平能夠有效反映臨床效益及無惡化存活率。當甲胎蛋白水平下降,索拉非尼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