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肝癌
肝臟功能
肝臟是人體内最大的器官之一,也是身體維生器官之一,在新陳代謝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肝臟位於身體的右上腹,分為左右兩葉,右葉約爲左葉的兩倍大,是身體其中一個具有再生長能力的器官。肝臟有如身體内的一間工廠,具有製造,貯藏及分解各種物質的功能,包括:
-
生產及儲存熱量,以備不時之需;
-
製造膽汁,消化食物脂肪;
-
具解毒功能,分解身體內的毒素和廢料酒精,然後排出體外;
-
製造蛋白質、血凝素、抗體、膽固醇等。

甚麼是肝癌
肝癌可分為原發性與轉移性。「原發性肝癌」是由肝臟細胞引發的惡性腫瘤,癌細胞起於肝臟;而「轉移性肝癌」則由其他器官的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在正常情況下,肝臟細胞分裂受控制進行,當肝臟細胞出現基因異變,不受控制地分裂,發展成惡性腫瘤,就是「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是亞洲常見的癌症之一,在中國沿岸一帶,包括香港、廣東、廣西、福建和台灣,發病率都相對高。在香港,肝癌是第五常見的癌症,死亡率則高踞第三。 2020年,香港有1,735個新病例,而因肝癌死亡的人數有1,530人。
常見原發性肝癌分兩類:
-
肝細胞癌 (Hepatoma 或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由肝臟的主要細胞(肝細胞Hepatocytes)發生變異引起,屬最常見的一種肝癌。這種肝癌起先局限於肝臟,但隨著腫瘤生長會入侵血管及擴散到其他器官。 -
膽管癌 (Cholangiocarcinoma)
是肝內膽管壁細胞發生變異引起的肝癌。
轉移性肝癌
轉移性肝癌是由身體其他部位擴散到肝臟的癌腫。幾乎所有部位的癌腫都有可能擴散到肝臟,但最常見的是經由大腸癌、胰臟癌、胃癌、肺癌和乳癌所轉移。


2020年按年齡組別分佈的肝癌發病及死亡率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06-2020年肝癌發病及死亡率趨勢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風險因素
肝癌的成因有很多,較高風險的因素有:
-
乙肝病毒: 全球約有55%的肝細胞肝癌由乙肝病毒引起。慢性乙肝病毒帶菌者患肝細胞癌的機會比非帶菌者大約高100倍。乙型肝炎在香港十分普遍,每8-10人便有1人是帶病毒者或曾感染乙型肝炎。在這群長期帶乙型肝炎病毒者中,每4人便有1人會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
丙型肝炎: 慢性丙型肝炎帶菌者患肝細胞癌的機會高約150倍;
-
酗酒: 肝臟負責分解身體內的酒精,長期飲酒過量令肝臟慢性中毒,引起肝硬化,並有機會演變為肝癌。酗酒的乙型肝炎帶病毒者患肝細胞癌的機會比一般的帶病毒者高約2倍;
-
肝硬化: 大部份乙肝病毒帶菌者是於出生時受母體感染。一般而言,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到演變成肝癌約需50至60年的時間:感染到乙型肝炎的人約在10年後才會出現慢性肝炎;再過20年後會演變成肝硬化;肝硬化後約20-30年才會引起肝癌。病情的惡化速度視乎肝炎病毒的活躍程度,研究發現病毒的活躍性高時,肝細胞被破壞的速度會更快,所以肝硬化或慢性肝炎會較快出現。丙型肝炎同樣會引起肝硬化,其他肝硬化患者也有機會演變成肝癌;

正常的肝臟

肝硬化
-
進食有毒素的食物: 在潮溼炎熱的氣候下,花生及穀類果實中可能會出現黃曲霉毒,這種毒素在動物實驗中証實可導致肝癌;
-
長期吸收污染物:如吸入製膠廠使用的聚氯乙烯;
-
肝內結石、膽管炎或先天性膽管囊腫可引致膽管細胞癌。
病徵

肝癌的發病高峰期是50-70歲, 但30-50歲年青患者也不少; 男性發病率約為女性的4倍。肝癌的早期病徵並不明顯,當腫瘤逐漸增大時,病人可能出現下列症狀:
-
上腹不適、悶痛,特別是右上腹,此乃一般最早期症狀;
-
右肩疼痛
-
肝臟腫大刺激橫隔膜神經,此處神經正好連接右肩神經,令患者以爲右肩痛;
-
-
食慾不振、體重下降、噁心和容易疲倦;
-
皮膚和眼白呈微黃、皮膚痕癢:
-
因爲肝臟機能衰退,不能製造膽汁,膽紅素積聚血液,引致黃疸,令眼白和皮膚呈黃色。小便有可能呈茶色、大便呈淺灰色。有時癌腫堵塞膽管也會造成同樣現象;
-
-
上腹有硬塊;
-
腹水:
-
體液在腹部積聚,形成腫脹,稱為腹水(Ascites)。
-
由於早期肝癌症狀並不太明顯,很多病人因此延誤求診,至令腫瘤已無法治癒.。因此肝癌高風險人士 - 如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帶菌者應每半年或至少一年進行一次肝臟檢查,希望可於病徵出現前診斷出早期肝癌。
併發症
如果未有及時治理,肝癌可以引起嚴重併發症,常見的有以下幾項:
-
肝功能衰竭:
-
當癌組織嚴重損害肝臟,導致肝臟嚴重破壞,會造成肝功能衰竭。而體內毒素積聚會引起肝性腦病,肝性腦病亦是肝癌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
-
上消化道出血:
-
嚴重肝硬化或肝癌入侵門靜脈可引起門脈壓高和上消化道靜脈擴張出血;
-
-
腫瘤轉移:
-
腫瘤細胞較常見轉移到肺及骨,當轉移到腹膜時,亦會產生腹水,靠近橫隔膜的肝癌直接浸潤橫隔膜及胸膜,可引起胸積水;
-
腫瘤亦可能轉移到腦、皮下組織等器官;
-
-
腫瘤破裂/出血:
-
處於肝包膜下的大腫瘤可能會破裂出血,引起急劇腹痛和休克。
-
診斷
及早發現和診斷能提高疾病的治癒率。所以,如果有以上高危因素或出現以上病徵,應盡早求診,接受檢查。肝癌檢查包括以下各項:
-
血液甲胎蛋白檢查:甲胎蛋白是肝癌分泌入血液的一種癌指標。當肝癌細胞不斷增生時,血清中的甲胎蛋白數值會增加。但有約三分之一的肝癌患者血液甲胎蛋白數值並無升高,所以不能單靠甲胎蛋白指標去診斷肝癌;
-
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檢查:PIVKA-II是檢測肝癌較為精準的新指標,由於正常的血液中不存在異常凝血酶原,但體內有癌腫生長時,PIVKA-II的濃度便會上升。
-
腹部超音波掃描:超音波掃描可以診斷肝癌和確定腫瘤的大小和位置,是診斷肝癌的第一步檢查;

腹部超音波掃描
-
電腦掃描:掃描機先在檢驗的部位攝取多張不同角度的X光片。電腦會將掃描重組,得出肝臟細緻的圖像,顯示癌腫大小和部位詳細的影像,同時也可以顯示癌腫有否入侵血管或擴散。檢查前,病人需要注射一種特製顯影劑,整個過程需時約十多分鐘;

電腦掃描
-
血管造影檢查:將顯影劑注入肝血管,以X光觀察血液流動,此檢查可找出腫瘤位置及提供腫瘤營養的血管,但此屬侵入性檢查,風險較高,比較少採用;

血管造影
-
磁力共振掃描:以磁場代替X光構成身體的橫切面影像,診斷肝癌,準確度大致上和電腦掃描相近;

磁力共振掃描
-
活組織檢查:病人接受局部麻醉後,醫生會用一支幼針經右腹皮膚抽取少許肝瘤組織作化驗,判別腫瘤類型及是否惡性。此檢查通常與超聲波檢查同時進行,以確保針刺位置準確,並減低出血風險。除出血風險外,癌細胞偶而會沿針道擴散。大部份「原發性肝癌」可通過血液檢查和影像確診,只有少部份病人需用活組織檢查確診;
-
正電子掃描: 全身性同位素掃描,可以幫助診斷肝癌的擴散程度。一般常用的FDG-18 同位素正電子掃描對肝細胞肝癌的敏感度低,同時加用C-11Acetate 同位素可以增加診斷敏感度和準確性。

正電子掃描
治療
一經確診,醫生一般會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肝功能及腫瘤情況, 而採用以下不同的治療方法:
(一)手術切除
-
治療原理: 切除腫瘤及附近受影響的組織
-
適合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手術的患者,腫瘤必須局限於肝臟,並有足夠剩餘肝臟及肝功能。符合這些條件的約佔總肝癌人的25%。
-
治療後注意事項:接受手術後,病人平均三年的生存率大約是65%;而五年的平均生存率大約是55%,確實生存率取決於肝癌期數和肝功能。由於肝癌有機會復發,病人需要定時覆診監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