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腸癌

結構與功能

結腸和直腸合稱大腸,總長度約為1.5米,其中結腸分為四段: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故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

 

我們進食時,食物沿食道通往胃部再進入小腸,小腸負責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消化後的食物進入大腸,由大腸吸收剩餘的水分及礦物質,剩下的殘渣便是冀便,糞便會暫時儲存在直腸。直腸是一短小肌肉管道,連接結腸與肛門。它主要負責儲存糞便直到由肛門排出體外。

發病率

根據2020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最新統計,大腸癌乃本港第二常見及死亡率第二高的癌症,僅次於肺癌。該年大腸癌新症共5,087宗,而死於大腸癌的人數為2,287人。

2020年按年齡組別分佈的大腸癌發病及死亡率.jpg

2020年按年齡組別分佈的大腸癌發病及死亡率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06-2020年大腸癌發病及死亡率趨勢.jpg

2006-2020年大腸癌發病及死亡率趨勢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成因

醫學界對大腸癌的病因尚未有定論,但據統計證實與以下的高危因素有關:

 

  • 年齡:大腸癌通常發生在50歲之後,平均發病年齡在60至65歲之間。40歲之後直到80或90歲,大腸癌的發病率逐年遞升。

 

  • 飲食習慣:大量進食紅肉或醃製肉類等高動物性脂肪、蛋白質和低纖維的不良飲食習慣。

 

  • 生活習慣:肥胖、缺乏運動、吸煙或嗜酒。

 

  • 家族史及基因:近親群中(父母、兄弟姊妹、子女)患有大腸癌,那麼出現結腸癌的機會將增高2至4倍。其他相關的基因變異情況,如家族性腺瘤瘜肉(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患者的結腸及直腸內生長了過百顆瘜肉,這類瘜肉發生癌變的機會很高。

 

  • 慢性結腸炎疾病:曾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包括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 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因為腸道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癌變風險也增加,患上大腸癌之風險相對較高。

病徵

大腸癌的早期臨床徵狀與一般腸道疾病相似,病人往往容易忽略,以致發病及確診時為晚期,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建議若有以下任何徵狀,便應儘早求醫:

 

  • 大便習慣改變,例如:持續或交替出現便秘或腹瀉

  • 大便帶血或呈黑色

  • 大便形狀變幼或帶有黏液

  • 大便後感覺腸內仍有糞便或便意

  • 腹部不適、腹脹或絞痛

  • 不明原因體重下降

  • 出現貧血症狀,例如:倦怠、面色蒼白、氣喘、心跳、頭暈等等

病理分期

第一期: 癌細胞只見於大腸壁黏膜或肌肉層。

第二期: 癌細胞轉移至大腸壁以外的組織或黏附在鄰近之器官,但未有淋巴系統或遠端器官轉移。

第三期: 癌細胞轉移至鄰近的淋巴系統。

第四期: 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肺部,腹膜等器官。

2020年大腸癌期數分佈.jpg

2020年大腸癌期數分佈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診斷

初步檢查

  • 直腸指檢:醫生會戴上手套,將手指探進求診者的直腸,檢查是否有硬塊或腫瘤。

 

  • 驗血:可檢測求診者是否貧血,而部分大腸癌患者血液中的癌胚抗原(CEA)蛋白質濃度偏高。惟單靠檢驗CEA指數並不足以作為診斷大腸癌之用,因為CEA在很多其他情況,例如:其他癌症、腸炎、肝硬化及肝炎,另外有大約兩成腸癌患者體內CEA指數不會升高。

 

  • 內窺鏡檢查:大腸鏡從肛門放進大腸內,讓醫生可仔細檢查大腸內壁黏膜的狀況。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及服用瀉劑來清潔大腸。檢查前或需要注射鎮靜劑及止痛藥,以減低病人的焦慮及檢查時所引起的不適。醫生若在檢查過程中如發現瘜肉,會直接切除或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化驗。

​跟進檢查

倘病理檢查的結果顯示活組織有可能是大腸癌時,便會進行跟進檢查,以了解癌腫有否擴散及計劃治療。

 

  • 腹部電腦掃描 (CT Scan):整個過程需時約20分鐘。檢查前須禁食四小時,期間須注射顯影劑。電腦掃描並沒有藥力延後的問題,一般完成檢查後便可回家。但如有懷孕、腎病、糖尿病及藥物或食物過敏的人士,須與醫生討論顯影劑可能造成的風險及進行檢查前應注意的事項。

 

  • 正電子掃描 (PET Scan):正電子電腦掃描是一種先進的同位素影像科技,只須運用少量的放射性葡萄糖即可將人體的新陳代謝形像化,並有效地探測人體的代謝功能。由於一般癌細胞的新陳代謝特別活躍,帶有放射性的葡萄糖注射到病人體內,會被癌細胞迅速吸收,利用專用的掃描器接收正電子訊號,就能準確地為病人作出癌症診斷。正電子掃描一般與電腦掃描結合使用,能有助更準確地作出診斷。

治療

外科手術

 

手術切除為根治大腸癌的最主要治療。手術原則是要切除所有癌細胞,同時盡可能保留結腸及直腸的功能。手術切除範圍包括癌腫生長的腸道以及鄰近的部份健康腸道。與癌腫相鄰的淋巴腺亦要清除,切掉的淋巴腺將作進一步分析,以確定癌症有否擴散至淋巴腺。

 

手術最後將兩端健康的大腸末段連接,如因某些原因未能連接,便須將腸的一端接駁到腹腔外,形成人工造口,作為排便的管道。在現今外科技術下,須要永久造口的情況很少。

 

對於大部份腸癌,現時已可用傳統微創或單孔微創手術切除,其好處是大大減低術後疼痛、減少併發症、縮短住院天數及加快康復。

化學藥物治療

 

利用藥物破壞癌細胞複製DNA的過程,阻礙癌細胞生長,從而殺死癌細胞。常見用作大腸癌治療的藥物有Fluorouracil (5-FU®) 、Oxaliplatin (Eloxatin®) 、Irinoteca (Campto®) 和Capecitabine (Xeloda®) 。

 

手術後的化療稱為輔助化療,用以減低癌症復發的風險。一般而言,切除癌腫後,如發現癌細胞已轉移至鄰近的淋巴結(第三期腸癌)或某些嚴重的第二期腸癌,便需要考慮接受輔助化療。如腸癌已擴散(第四期),化療是控制病情的主要治療方法。

 

不同的化療藥物會引起不同的副作用,一般包括疲倦、噁心、嘔吐、腹瀉、食慾不振和抵抗力下降等。充分的休息和均衡的飲食有利病人加快復原。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的副作用較傳統的化療治療為輕。貝伐單抗(Bevacizumab)及西妥昔單抗(Cetuximab)是常見的大腸癌標靶治療藥物,適用於第四期腸癌。醫學研究顯示標靶藥結合傳統化療藥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已擴散的腫瘤,延長病人的壽命,並可能令部份第四期病人降期至可以做手術根治的階段。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簡稱「放療」或「電療」),是以高能量的放射破壞癌細胞。臨床治療上會根據病情進行分次治療以達到治療目的,同時又能減低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的程度。放射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包括腹瀉、皮膚發炎和腸道或膀胱出血等。

 

放射治療可為晚期直腸癌降期,減低手術後的復發機會,另外亦用於幫助控制不能切除的腫瘤,舒緩徵狀。

預防及篩檢

  • 保持體重均衡,避免肥胖。

  • 限制紅肉攝取量,以及避免進食醃製肉類。

  • 限制攝取含酒精飲料。

  • 多吃不同種類的蔬果、全穀物和豆類食物

  • 每天最少運動30分鐘

  • 切勿吸煙

  • 定期進行腸道檢查:大腸癌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八至九成的大腸癌是由良性大腸瘜肉演變而成。因此,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可及時切除大腸瘜肉,有效預防並及早偵測大腸癌病變,增加根治機會。因此,我們應在大腸癌病徵出現之前,定期進行腸道檢查。

結構與功能
診斷
治療方法
預防及篩檢
發病率
成因
病徵
病理分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