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最新出版

「痊」方位肝癌治療

下載PDF版本(序章與目錄):按此

第一章 

乙肝及肝癌概況 - 潘冬平醫生


肝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在近五年時間裏,由香港常見癌症發病率第四位跌至第五位,卻「穩佔」死亡率第三位;在 2016 年的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調查數字顯示,無論是新症及死亡個案,相對於 2015 年的個案,有輕微上升趨勢。而 2017 年的統計數字,肝癌的病發新症為第五位 (1,834宗 ),而致命個案仍然保持第三位 (1,552 宗 ),醫學界正積極研發治療新方案。已有很多醫學研究證實,導致肝癌的主要因素為乙型肝炎,患者比非乙肝患者致病率高100 倍,可見其嚴重程度。因此,基金會針對坊間預防肝癌的健康教育中,推廣進行肝臟全面檢查,包括驗血的肝功能、甲胎蛋白及乙肝病毒載量,以及肝臟超聲波檢查,乙肝患者最好能每半年進行一次全面檢查,最少亦要一年檢查一次,能夠及早發現肝癌,治療方法及治癒率會大大提升。

下載PDF版本:按此

第二章
認識肝臟 - 勞偉祥醫生


肝臟是人體內的第二大器官,一般正常男子的肝臟重約 1,800克,女士的則約 1,400 克。它位於右側膈肌之下,並被肋骨下部覆蓋。在吸氣期間,肝臟的下緣才會露出肋骨之外。肝臟可以簡單分為右葉和左葉,亦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八個部分,每個部分皆包含門靜脈血管、膽管和肝靜脈的椎弓根。而肝臟主要的供血則來自門靜脈,佔總供血量的 70%,其餘 30% 的血液供應則來自肝動脈。若然肝臟供血受阻塞,便會引致急性肝臟萎縮或衰竭。肝臟與膽囊相鄰,膽囊是個長約 9 厘米的梨形器官,容量約 50毫升。左右肝管會從肝臟內延伸出肝門,聯合形成肝膽管,再連接膽囊形成膽總管。

下載PDF版本:按此

第三章
肝癌誘因 - 陸正綱醫生


在香港以至整個亞洲,相信大部分人對「肝癌」兩字並不陌生。肝細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患者中,不少有潛在的肝臟疾病傾向。而在香港,大部分肝細胞癌患者都是乙型肝炎患者。其餘的成因包括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肝細胞癌患者中,有大部分都是乙型肝炎患者,它們的相關性已經在各種研究中得到證實。乙型肝炎
是幾十年前才發現的一種病毒,(病毒是一種非常小的微生物,必須使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並感染了一部分香港居民。大多數患者在出生就受到感染,因為免疫力還未發展完全,所以病毒能夠輕易定居於身體中。儘管病毒在體內繁殖,但它較少在二、三十歲前發病。在部分患者的生命中,肝臟可以一直維持健康;亦有些患者最終會出現併發症。目前尚未知道差異的成因為何。一般醫生會為乙型肝炎患者評估三個主要疾病方向:肝炎、纖維化、肝細胞癌。

第四章
肝癌分類 - 李安誠醫生


肝癌包括所有在肝臟生長的惡性腫瘤。跟身體其他器官的癌症一樣,大致可分為兩類:原發性及轉移性。原發性肝癌是從肝臟本身產生的惡性腫瘤,癌細胞起源於肝臟的細胞組織。轉移性肝癌指惡性腫瘤並非源於肝臟,是由生長在其他器官的癌細胞擴散到肝臟而形成的肝癌。

下載PDF版本:按此

第五章
肝癌診斷 - 郭昶熹醫生、陸國倫醫生

肝癌檢查:血液甲胎蛋白檢查:血液中的甲胎蛋白 (alpha fetoprotein 或 AFP) 水平經常被用作肝癌的普查工具或用作跟進病情之用。但實際上,AFP 未必一定能診斷出肝癌的發生。AFP 水平亦可能於非肝癌疾病中提高。


超聲波檢查:和 AFP 一樣,超聲波檢查 (Ultrasound Examination 或 USG) 經常被用作篩查或跟進肝癌之用。USG 沒有輻射,與電腦掃描 (CT)、磁力共振 (MRI) 或正電子掃描 (PET) 相比,儀器便宜得多。因而得到很多專科醫生,甚至家庭醫生之垂青。

 

電腦掃描:影像掃描用於肝癌,既可作為診斷,亦可用以分期。當腫瘤出現典型的影像學特徵,便毋須透過抽取活組織這類入侵性的方法作診斷。小於 10 毫米的結節一般較難確診。在個別情況中,它們甚至未必為癌前病變或惡性病灶。一般建議兩年內,每隔 3 至 6 個月密切跟進,以觀察結節體積有否增加。

血管造影:三十多年前,當電腦掃描 (CT) 還未普及,磁力共振 (MRI) 還處於萌芽階段,血管造影(Angiography) 往往是最後的診斷工具,真是一錘定音。隨著醫學進步,血管造影已很少用於純診斷之用,技術亦已提升到另一治療的層面。

 

磁力共振掃描:與多層螺旋電腦掃描相比,磁力共振在肝癌診斷上更具優勢。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均可檢測 2 厘米以上的結節,但小於 1 厘米的結節,兩者均無法檢測。但磁力共振較高機會發現介乎 10 至20 毫米的結節 (84% 敏感度 ),明顯比三相螺旋電腦掃描 (47% 敏感度 ) 更佳。系統性分析顯示,在診斷肝癌上,磁力共振較電腦掃描敏感度更高。

 

正電子掃描:現今正電子掃描 (PET) 多數會與 CT 一起做,再作影像融合,以增加診斷的準確性,故名 CT― PET。CT ― PET 在大多數診斷中心都利用上 18F ― FDG 注射入靜脈,以測出腫瘤與正常組織不一樣的新陳代謝,從而作出診斷。可惜在肝癌中,傳統的 18F ― FDG,只能發現大約60% 肝癌,這與肝癌的細胞演化有關。在香港個別診斷中心,會加上11C-Acetate,一些高分化的肝癌也能被測出來。若同時用18F ― FDG加上 11C-Acetate,超過 80% 的肝癌可被確診。可惜 CT ― PET 的解像度不高,小於 2cm 的腫瘤還是會有機會逃過 CT ― PET 的追查。

肝病變組織細針抽吸及活檢:隨著非入侵性檢查如超聲波 USG、CT、MRI 的改良及完善,肝組織 FNA 或活檢也愈來愈變得不太需要。一般情況下,FNA 或活檢是利用超聲波 USG 或 CT 引導,用一幼細穿刺針或活檢針,經皮膚刺進有可疑的組織,取出細胞或一條組織,然後送往病理科作染色及作顯微鏡下診斷。

下載PDF版本:按此

第六章
肝癌治療 - 賴寶山醫生、陸國倫醫生、潘冬平醫生、梁澄宇醫生、張寬耀醫生

手術切除:外科手術是根治性治療原發性肝癌的主要方法,這種手術稱為肝臟切除手術,早期肝癌切除後治癒率相當高。肝臟切除手術是把一部分的肝臟切除,切除多少視乎腫瘤的大小、位置及有否入侵肝臟的血管。肝臟有自我修復的能力,一般來說,高達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肝臟是可以被切除而不會有後遺症的。但是如果肝臟已經有肝硬化的病變,切除的風險便相對提高。

消融治療:經皮穿刺腫瘤消融,肝硬化 Child-Pugh A 級 /B 級病人當中,如屬體積較小的肝細胞癌(<5cm),局部消融是手術切除以外的另一可行根治性治療選擇。此法適用於:無法進行手術切除、單一腫瘤 <5cm 或 2-3 個結節小於3cm,而且無法進行肝臟移植但肝臟儲備功能仍良好的病人。經皮穿刺腫瘤消融術的潛在併發症包括:術後 2-3 小時內出現輕微疼痛及噁心、消融後綜合症等。

肝臟移植:肝臟移植在肝癌治療中是一項有效根治性治療,但只有一部分肝癌患者適用此治療。適合進行肝臟移植的肝癌病人,大多為肝癌期數較早,但肝功能極差 ( 末期肝硬化 ),不適合接受手術切除或消融治療之人士。如果腫瘤太大,又或已經侵蝕到血管,患者血液中很可能已經存在癌細胞,其時即使成功移植新的肝臟,癌細胞會經由血液蔓延至新的肝臟。另一方面,由於患者接受肝移植後,須服用抗排斥藥來抑制免疫力,有可能令血液中的癌細胞加速生長。正因如此,肝移植只適合早期肝癌病人,假如肝癌腫瘤超出上述兩個標準,一般不會考慮進行肝移植。


經動脈化療栓塞術:無法進行手術切除或者消融治療但仍有良好肝功能儲備的肝癌患者,假如肝癌沒有侵犯肝動脈、門靜脈或肝外轉移,可選擇以經動脈化療栓塞術 (TACE) 治療延長生命。此法不適用於有嚴重心肺、腎臟疾病、肝性腦病變、3 個月內曾有過食道或胃靜脈曲張出血等人士。 TACE 治療可能引起併發症如:發熱 (30-60%) 通常在術後 3 天開始、從第一天開始出現噁心及嘔吐 (60%)、上腹部的肝臟疼痛 (60%)、深層靜脈血栓 (DVT)/ 腹股溝穿刺部位血腫或上消化道出血等等。

 

肝癌標靶和免疫治療:肝癌無法通過手術、局部區域治療或放療來治療時,建議進行全身治療。有否出現肝外轉移的情況均適用全身治療。化療本可針對快速生長的癌細胞來攻擊,但已證實在肝癌治療中沒那麼有效,而標靶藥物則被證實能比化療更好地控制肝癌病情。標靶治療透過停止刺激腫瘤細胞生長的訊號來攻擊肝癌細胞,包括來自腫瘤細胞表面的生長因子受體的訊號。

 

免疫療法晚期肝癌新曙光:透過喚醒身體免疫系統來作用的免疫療法,已於晚期肝癌中證實為有效療法。對比起單獨使用支持性治療,免疫療法在索拉非尼難治性疾病中顯示出更佳的生存優勢,一種免疫療法加標靶藥 (Atezolizumab + Bevacizumab) 更 已成為肝癌一線治療,而且現時還有很多針對免疫療法治療晚期肝癌方面的積極研究。精準醫學乃目前的發展趨勢,即第一時間檢測患者腫瘤的基因構成,並根據結果選擇最合適藥物。隨著免疫療法最近成功應用於其他類型癌症的治療上,晚期肝癌也是其中一種適用的癌症。

化學治療:在肝細胞癌治療中,暫時並無任何隨機試驗顯示,進行根治性治療前後所進行的全身性治療會對病情控制有助益。對於不適合進行手術切除、肝臟移植或局部腫瘤消融療法的晚期肝癌患者而言,全身性治療仍然是主要治療方法。不幸地,肝細胞癌是一種對化療具有較強抗藥性的腫瘤,使用化療後的結果通常未如人意。化療的抗藥性,可能源於多種藥物抗藥性基因蛋白的表達。化療通常沒有良好耐受性,而對於有潛在肝功能障礙的肝癌病人而言,效用似乎更弱。

 

紓緩治療:紓緩治療乃用於減輕癌症對身體造成的負擔。例如腫瘤已長到非常大並引起疼痛及不適時,可進行治療縮小腫瘤改善情況。肝癌患者其他經常遇到的問題還包括食慾不振、腹水、嗜睡、皮膚痕癢、腫瘤疼痛以及噁心嘔吐,紓緩上述問題就跟控制腫瘤生長一樣重要。有時控制腫瘤也可以減輕其帶來之負擔及疼痛,但不總是如此。

下載PDF版本:按此

第七章

肝癌復發及其併發症 - 梁廣泉醫生

肝癌復發若及早發現仍有機會醫治,若果進展至晚期則可引起嚴重併發症。肝癌復發所引起的併發症大致上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腫瘤本身所引起的(Cancer related),第二類是肝功能衰竭導致的(Liver failure related)。

下載PDF版本:按此

第八章
肝癌復康管理 - 邱宗祥醫生


肝癌病人順利完成腫瘤切除手術之後,癌症的威脅解除,隨之踏上復康之路。手術後,病人的體力與精神狀態少不免受影響。一般來說,康復期大概需時 3-4 星期。大面積肝臟切除或較為年長的病人或需要 4-8星期的時間讓身體康復。期間,建議病人留意以下要點,既有助加快康復進度,同時預防復發。

下載PDF版本:按此

第九章
預防肝癌 - 陳沛然醫生

 

預防肝癌有效的方法是通過避免危險因素,以減少肝炎和肝硬化機會,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A) 酗酒、(B) 乙型肝炎和(C) 丙型肝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由血液傳播包括分娩,能減少輸血、共享不潔針筒( 如吸毒) 和無保護的性行為,便能減少患慢性肝炎。有疫苗可以預防乙型肝炎,但丙型肝炎卻無疫苗;所有的兒童,以及高風險的成年人,應該注射乙型疫苗。

下載PDF版本:按此

第十章
個案分享


為一線生機 願意「捱兩刀」:「捱兩刀便兩刀吧!起碼有一線生機!」已康復的肝癌病患招錦榮先生回憶發病時的情況,感恩有新的手術治療方法,才可以活到現在。

 

肝癌兩度復發仍積極治療 享受弄孫樂:「在 2011 年肝癌病發,腫瘤很大,須切除左肝及一半右肝。2013 年第一次復發,第二次則在 2015 年,慶幸還可以醫治,有命走出手術室,我便接受治療,到現在身體健康狀況良好,還為子女帶孩子,弄孫為樂。」

 

我老!我病!我治! 因活著真好!:「病發時雖然年紀老,就算患上肝癌,只要有一線生機,都會積極爭取…活多一日得一日嘛!」關學良先生是一位乙肝帶病毒者,於68 歲時,右肝驗出患有癌腫,腫瘤更大至 10 公分,情況相當嚴重,完成右肝切除及日漸康復!然而,13 年後,81 歲的關先生又發現左肝有癌腫,樂觀的他仍然不懼高齡,決定接受切除手術,到現在已經過 5 年了,身體仍然健康,生活同樣愉快。

下載PDF版本:按此

bottom of page